无论您是初次接触还是已经熟悉,我们的【ISO14000认证】ISO13485认证专业服务产品视频将为您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让您对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ISO14000认证】ISO13485认证专业服务的图文介绍
Iso14000:2015标准中明确要求将环境管理体系融入到组织的业务过程的条款及具体要求包括:
——5.1领导作用和承诺: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6.1.3合规义务 组织应:b)确定如何将这些合规义务应用于组织;
——6.1.4措施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b)如何:1)在其环境管理体系中或其他业务过程中融入并实施这些措施
——9.3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如需要,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过程融合的机会
在以上条款中标准明确提到应将环境管理体系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但对于其他条款的实施也应与组织的实际业务过程相结合
对外供产品的环境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因不同的市场情况和供货商而有很大差异例如,一个自行负责产品设计的组织,可以通过改变某种输入原料有效地施加影响;而一个根据外部产品规范提供产品的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就很有限,因此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可以区别对待。
一般说来,组织对它所提供的产品的使用和处置(例如用户如何使用和处置这些产品),控制作用有限。可行时,它可以考虑通过让用户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处置机制来施加影响。所以按照生命周期观点,也应纳入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
在某些地方,文化遗产可能成为组织运行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在理解环境影响时应当加以考虑。除了组织能够直接控制的环境因素外,还应当考虑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如与组织所使用或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承包方或分包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材料、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投放市场的产品的运输、使用、再利用或循环等。
一般说来,组织对它所提供的产品的使用和处置(例如用户如何使用和处置这些产品),控制作用有限。可行时,它可以考虑通过让用户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处置机制来施加影响。所以按照生命周期观点,也应纳入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
在某些地方,文化遗产可能成为组织运行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在理解环境影响时应当加以考虑。除了组织能够直接控制的环境因素外,还应当考虑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如与组织所使用或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承包方或分包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材料、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投放市场的产品的运输、使用、再利用或循环等。
博慧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营 广东汕头AS9100认证。公司位于光明新区公明街道风景北路鑫安文化大厦,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公司产品均符合标准(GB)、产品品种丰富、规格齐全,现已销往全国各地,得到诸多客户的好评。 公司常备库存量充足,品种规格齐全。本着薄利多销,质量可靠的销售原则,让客户买的放心,用的舒心!诚信、专业、 是我们的服务宗旨,我们将竭诚为新老客户提供过硬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欢迎各界朋友莅临参观、指导和业务洽谈。
——“9.1.1总则”要求,组织应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其环境绩效,评价其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就需要组织去策划:需要监视和测量的内容;适用时的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评价其环境绩效所依据的准则和适当的参数;何时应适时监视和测量;何时应分析和评价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这可能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环境绩效、运行控制、目标指标的实施情况、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等
——“9.1.2合规性评价”要求,组织应评价合规性,需要时采取措施
——“9.2内部审核”要求,组织建立内部审核方案,对体系按照计划的世界间隔实施内审,以提供关于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组织自身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本标准的要求的息,以及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9.3管理评审”要求,由组织的 管理者主持,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寻求改进的机会
以上四个条款均具有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分析原因、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完成监控的功能。每种监控机制均不能独立存在的,在监控内容方面相互联系和补充,构成组织内部完整的监控体系,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关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许多审核员认为审核一个EMS的有效性包括两方面[10]。一是体系的有效性,即体系能保证实现ISO14000的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对体系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能实施有效控制;通过对体系的监测测量、不符合项的纠正与、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要素的实施,使ISO14000的体系形成一套能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机制;员工通过体系垫肩里和实施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自觉地遵守与本岗位有关的程序或作业指导书的规定。二是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效果的有效性,即污染方面的绩效;能源和资源消耗降低方面的成效;改进产品的性能、降低产品使用中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产品废弃后的再生资源化,强化环境管理体系整体不断改进的环境绩效。